胆怯,是我最想甩掉的心灵封印

我的工作需要高频沟通,要能 Call High,也需要能和客户的 HR、IT 同学搞得熟络,需要和售前、销售配合,也偶尔和产品、研发 Battle。我和别人说自己其实特别社恐内向,却发现身边所有人的回应都是如出一辙「我也是。」

我的老领导精准地描述过这种感受,她说「为了工作,可以甚至能比不少人在工作场景的沟通表现出色,但是整个过程都会「疯狂掉血」。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这种掉血的场合非常高频,带来的负面影响绵长持久。

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在工作中特别「舒展」的人,因为我自己似乎总处于一种「蜷缩」的状态。如果对方是高年级同学或者跟我压根不熟,这种状态还会变本加厉,如果刚好那段时间工作不顺,这种紧张的状态甚至会导致轻微的低烧,像带着一个看不见的紧箍。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在意别人的想法,即使自己并不开心。

胆怯者的牢笼

日本镰仓幕府时代,声名显赫的第一代将军源赖朝在《克服胆怯》说:

胆怯者没有资格担任任何重要职位。因为他缺乏肩负责任的勇气,只有当主动带头的必要性跟他无关的时候,他才感到庆幸。胆怯者总是拖延,他总是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推到明天,宁愿推托掉哪怕米粒般大小的责任。胆怯的人永远都优柔寡断,做不成任何事,几乎还没等到危险决定发起攻击,他就已经败下阵来。

胆怯的人如此害怕冲突,他们甚至宁愿同意对手的意见,也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权限。

《瑞克和莫蒂》截图
《瑞克和莫蒂》截图

胆怯的三种成因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惧怕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和一些领导和 team leader 沟通让我们产生血槽打空的效果。心理学上对胆怯的成因主要归纳为下面三种:

  1. 气质性羞怯:属于典型抑郁质,一言一行都要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胆小怕事。
  2. 认识型羞怯:这是由不正确的认识引起的羞怯,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否定,过分追求一种自我安全感。
  3. 挫折型羞怯:因为遭遇到过某种挫折,从而变得胆怯怕事,担心类似的挫折再度发生。

无论是哪一种成因,胆怯都不是不可改变的心理症结,我们应该去更多了解,并且找到持续改善的手段,变得更加从容。下面我来给你分享几条建议:

不装,想进步,就去进步

胆怯束缚住我们的手脚,最大的伤害是不是行动瘫痪,而是一种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甚至在机会面前都束手束脚,矛盾纠结。《山月记》下面这段话是这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字,现在读起来感觉还是会起鸡皮疙瘩。

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我心里一直有一种感觉,它困住我多年,很拧巴却又难以名状。

圣经箴言 24:10 说: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 你的力量就微小.

from:palmspringslife
from:palmspringslife

如果你感到胆怯,你会控制不住投入非常多的力量去抵御它带给你的伤害,防止自己陷入崩溃,这会大大约束你的真实水平的发挥。我们很多人都后悔自己的胆怯,甚至有些人会用「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来安抚自己,将胆怯奉为应该鼓励的优点。

其实恰恰相反,胆怯是错误的美德,这些形容的是不露声色、沉着冷静的勇敢。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胆怯地情绪,去觉察这种情绪并尝试突破旧有的行为模式。

你想把事情做成,你想考一个好成绩,你想获得老板的认可,你想获得职场的晋升。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不要一边想要进步,一边假装佛系。

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表达追求更好的未来,哪怕是世俗的,哪怕在一个竞争格序中,你永远不是「冒名顶替者」。1

格局大 Ego 小,你不需要时时刻刻证明自己

到字节之后经常看到「格局大,Ego 小」的说法,但作为一个「自我都没有诞生」2 的人,对这句话没太强的认同,反而有些抵触。胆小怯懦的自己不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么?

Ananda Sangha Mumbai:EGO: FRIEND OR FOE
Ananda Sangha Mumbai:EGO: FRIEND OR FOE

我们当然要追求强大稳定的自我,但强大并不是显得很大,相反对外应该显得很小。Ego 太大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重要性过分夸大3,更关注自己而不是目标和手头的工作,比如一次会议中可能更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出色而不是这次沟通是否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之下,所有的动作都成了「自我展示」的考场,在经历几次表现一般之后大概率就变得胆怯起来,失去自信。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强过身边的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但在面对强势冷峻的 Leader,反而更加胆怯局促。

转化自己的思维,不要那么大的 Ego,投入更多真诚的感情到手头的事情和面对的人,时刻提醒自己:

  1. 别被 PUA,不要把「成就感」聚焦于某一个人的认可,而是获得团队和外部的积极反馈;
  2. 降低对「权威」的迷信,不将 title 和背景作为阶级排序标准,不自我贬低;
  3. 关注创造价值本身,坚定地相信并践行利他主义者(Altruism),更感恩、更慷慨。

我们在一起是为了做成事情,而不是让你觉得我还挺优秀的

像不胆怯那样行动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

心理医生斯科特在因为害羞,从来不敢向演讲者提问,最终他问自己:「你这样害羞,什么问题都不敢问,这会改善你的生活吗?你本应该提问,但害羞让你退了回来。你仔细想一想,害羞究竟是在帮助你,还是在限制你?」答案当然是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然后想象如果是英国女王或者美国总统会如何表现,并鼓励自己像他们一样去表现,假戏真做,像不害羞一样表现。

他关于勇气的定义让我印象深刻:

勇气不是不害怕,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战胜恐惧不仅使你变得强大,而且还让你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4

你需要行动,哪怕是稍显鲁莽的行动,这种自驱和主动会让你更加热忱,获得别人的信任。在行动之前,「想象自己很勇敢」是个安全又有效的训练方法。

胆怯与勇敢只有一线之隔,在面对至关紧要的问题时,老天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而非智商。5 我们的生活中没那么多至关紧要的时刻,但选择 A 还是 B 的确一线之隔。

你和某个同事开过一次会,知道对方的名字,在三天之后你们在走廊迎面相遇,你是躲闪开对方的眼神还是主动打个招呼?其实只需要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神,勇敢地叫出对方的名字,你们之间的距离便会大大拉近,也消灭了一份人际产生的压力。事实上,大多数的胆怯都来自于人际的焦虑,面子一包 5 毛钱,别为此患得患失,心生痛苦。

最后的话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如果胆怯让你痛苦,你肯定不孤单,我也是,还有千千万万人困在胆怯的梦魇。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越来越好,最终成为那个理想、舒展的自我,获得我们期待的安全感。

  1. 冒名顶替症候群: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
  2. 武志红,自我的诞生
  3. 源赖朝:克服胆怯
  4. 《少有人走的路》
  5. 《创业维艰》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共3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 头像Blac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