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W 19 | 万米高空,稀薄的空气和表达欲

此时,我正在西安飞往杭州的飞机上,按照计划,还有三分钟就要落地,但窗外还是黑漆漆的一片,没有要下降的意思。索性,拿出笔记本,敲一会这个星期的 Newsletter。

好久不写 Newsletter,上一次还是 2024 年的 2 月那篇,不过期间有几篇 Blog 发出来,讨论了拖延症、大厂写作、call high 等话题,也没完全摆烂。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好像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去写 Newsletter,特别是在 AI 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极具降低,用不了多久,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信息源,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供给,更极致地实现张一鸣「人找信息」的终极构想。

因此,手工作坊的信息分享方式 —— Newsletter,大概率会被扔到历史的垃圾箱,一想到这个点,更新 Newsletter 的动力就更小了。

虽然这个博客更新不算频繁,我最近倒是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怎么用 AI 辅助写作,Prompt 改了好几个版本,或者更广义的角度,这是一次关于小主题学习的流程重构,这挺有意思的,不出差的日子,我每天能至少投入 60 分钟在这个问题上,顺利的话,我会用这个新的模式打造我继《高效信息管理术》之后的第二个内容产品。

因此,碎碎念的,接近散文风格的日常表达,我想了想,就别非要用 AI 来降本增效了吧。

正如我在飞机上的这会,每周四晚上,找个会议室,放一首音乐,对自己的近况写一些没有太多阅读压力的文字,更多作为记录,而不是分享,甚至只是为了保持敲击键盘的手感和逐渐匮乏的表达欲。

这似乎挺简单,但真正要坚持也不容易 —— 做好不容易,做糟也不简单。摆烂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得克服很多内心的限制,接受粗糙,需要练习,需要脱敏,需要下猛药。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 Newsletter 有点像策展,一个人就某一个大的主题持续研究,定期分享心得体会和研究进展,把有趣、好玩的发现给大家做一些更新。

我在前几年一直按照这个大的思路照猫画虎的模仿,尝试过不同的模板,比如 3-2-1 模型,分享三个洞察,两条名人名言和一个问题,更早的时候甚至还会分享我这一周的书影音记录和喜欢的摄影作品。

后来为啥没有坚持呢?我想了想,一方面自己有段时间突然厌倦了无穷无尽的线上资讯浏览,仿佛是一个 RSS 工厂的螺丝工,更不要说当下 AI 能够更好的完成信息的探测和总结,这件事就是 AI 最擅长的领域之一。

后来,我开始尝试把为数不多的时间投入到单篇 Blog 的撰写,这是个明智的决定,前段时间去给大学的同学们分享,课后大家询问拖延症的话题,我直接甩那篇文章的链接就好,正如多年前,有人咨询工具清单和信息管理的技巧,我可以甩笔记的链接和少数派的专栏链接一样从容。

说回 Newsletter,我发现已经敲了 1070 个字,读者得花 4 分 29 秒才能读完这些文字,虽然没多少人会看,但我准备克制下表达欲,收尾啦。

图片[1]-2025 CW 19 | 万米高空,稀薄的空气和表达欲-Louiscard

最后想聊几句心态的转变,你可能很早就听说过「写作应该有对象感」,我虽然很早就在 Blog 里写「我应该像写个一个远方的好友」一样。但是前几年,ego 太大,年轻气盛,骄傲敏感,字里行间都在「谦虚地表达自己有多厉害」,害怕暴露自己的无能和愚蠢。

最近这半年,我好像突然就不在乎啦,仿佛顿悟一般,强烈地感受到「自我」变得越来越小,当 ego 变小之后,也就没有了曾经那种端着架子,穿着盛装在这个世界的局促感。

挺好的,生活本来就挺难了,别总是为难自己,开心一点,快乐一点,自洽一点,慈悲一点,少一点「这不行,那不好」,放开手脚,蓬勃认真地活出自我。

THE END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